阅读者沙龙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阅读者沙龙
郑州市第四十四高级中学高一年级 《万历十五年》读书案例分析
责编:马毅蕊 发布日期:2024-03-28

董盼盼 惠岩 费赫

一、 教学设想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带领学生阅读,有效阅读......真阅读是一个一直存在却未被正视的问题。高一开学以来,安排同学们完成了对《万历十五年》的初步阅读。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对章节内容有了概括和了解,并完成一篇读书报告。知道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但对于本书更多的是感性的浏览式阅读,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致使学生在内容的把握上停留在几个人传记的介绍上;对于黄仁宇先生的“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也不能理解,表示看不懂?有什么用?我在征集了学生的阅读困惑后,归结起来阅读疑惑主要就是关于整本书读什么的问题?我希望能通过《万历十五年》的阅读活动设计和实施,能给学生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内容的思考。基于此,课程设想安排为通过四个阶段的阅读(自读、共读、小组读、读书报告分享)来解答阅读中的疑惑。

二、 教学设计

(一)初读阶段,自读整本书,概括章节重要内容并提出阅读过程中最大的困惑。

教学目的:本阶段希望通过自己粗糙的感性层面的浏览式阅读,实现对本书内容的把握。为了使同学们对内容有更深刻清晰的认识,设计了概括章节内容的阅读要求,以期在概括梳理的过程中能实现对内容的把握。较之以往泛泛而读的方式,事实证明概括内容可以帮助同学们读进去整本书。在感性浏览的基础上将读到的内容写出来,并提出疑惑,以便老师在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性的指导

(二)开学后利用课前演讲时间,自主选择本书中感兴趣的内容来做3-5分钟的课前演讲。

教学目的:课前演讲每天都有,可以实现阅读的连续性,毕竟课时有限,如果等到一个月后再来做分享,同学们对本书可能又回到了陌生的阶段。所以我用课前演讲的形式将整本书阅读贯穿在日常的课程中。对学生来说,每天都有对本书内容的关注,对老师来说,因为是未经指导的,学生完全按照初读阅读记忆来选择的演讲内容。教师就可以在演讲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书的内容到底把握了多少,理解到什么程度,这样在后期的阅读推进过程中就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师生共读第一章,通过教师的引导示范,对“道德代替法制”有一个具体的认知理解。并能够在示范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需要梳理和归纳的阅读方法。

教学目的:此阶段可以说是阅读的指导课,不同于导读课。导读课是在同学对本书内容阅读之前对本书内容给予学生引导。本阶段的指导课是在同学们对本书内容有了解之后,对如何能读进去予以指导。具体教学任务指向如何阅读问题,本阶段引导示范带领同学们一起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围绕核心关键词梳理主要内容。明确梳理归纳是必要的阅读手段,并要求在自主阅读中使用此方法。

(四)学生按兴趣再次研读某一章某个人。

通过阅读、查找资料对所研读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展示。完成PPT,内容包括文化常识性部分和内容概括部分,并要求学生一定要有通过思考后给出的一些关键词,比如:礼仪、人事、矛盾、古怪、孤独......等等,班级内部交流分享,挑选优秀的分享做班级之间的分享。

教学目的:整本书阅读至此阶段,希望同学们在感性的阅读上能有理性的思考,阅读有方法,可梳理归纳,有思考,尤其是对本书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的理解。需要做二次深入讨论真正的实现理性的思考阅读。属于读进去的第三阶段,并能在宏观的大历史观中看待书中人物,对整本书的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五)通过三阶段为所选章节冠以名字,列以内容,分析讨论交流的内容,尤其是对本书核心观点和概念的理解,用自己的话阐释出来,在自行研读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后,完成读书报告。

教学目的:读书报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与锻炼。这其中需要同学们能在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一次演讲汇报。期间我将学生整理的内容预先浏览并给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议,主要在本书核心观点的理解上指导用自己的话阐释,透过人物阐释核心观点的理解,或者对人物关键词给出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学生阅读的成果。从语言到思想上都有一个提升。

三、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解决为什么读的问题

1. 研读万历皇帝一章,梳理礼仪、人事现象,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2. 宏观把握各章节内容,实现对本书框架的整体把握。

3. 掌握整本书细读的方法(梳理,归纳),追求有深度的阅读

4. 掌握“以小见大、以微见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实施: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1. 万历十五年的阅读价值和意义:黄仁宇先生在国内学界被视为异数,原因就是这部书的写法奇特,不是一般史家的做法,非专题史,非断代史,非编年史,非商业书,亦非学术书。而是将历史上的一个普通年份,做横切片,从不甚为人注意的末节,引出一幅大画面。观点新颖,史料详实,逻辑严谨,堪称经典。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又名《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

平淡和琐碎中要读什么?黄仁宇先生选取了最平淡的一年,去除了一切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帝国的运作面貌,从而归纳出中国是一个依靠道德而不是技术在运转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溃。

2. 读知识。“我唯一所知,就是我一无所知”仅就第一章的内容就可以有如下的知识性常识性的知识可供了解积累,既丰富自己的语言,同时也能在古代文化常识上有更多的了解积累,就考试和个人语文素养的成长上来说都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语言积累构建的途径如:

狼奔豕突: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皮弁服pí biàn:古代天子视朝、诸侯告朔所著之衣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票拟: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矫诏: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

尸位素餐:比喻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之国:皇室的支系成年后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

冲龄:指幼年

赉志以没: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大风起于青蘋之末:应该是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也。一般指某种倾向或谣言的产生

鞫问:指审问

这一部分就是学生获得感的抓手,同时也是兴趣点之一。重在知识获得和语言积累,在文化积累历史背景上都能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

3. 读内容。第一章名为万历皇帝,像是传记,但读来发现并不是,主要内容都是概括来讲就是礼仪和人事,所以我将这两个作为关键词带领同学们一起梳理有关的内容,以期在梳理的过程中理解黄仁宇先生所说的:“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1)礼仪

思考:书中礼仪介绍的如此详细,有什么意义?

小结:礼仪并不总是轻松有趣,有时还需付出精神力气,比如早朝,不仅百官深以为苦,皇帝也无法避免。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它体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了国家体制。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它不受人控制,而是处处限制,束缚人们的行为,

尊卑,长幼,君臣,忠孝.....没有一个涉及经济和人权,也没有一个可以改造利用。尊贵如皇帝,也不过是道德礼仪体制下的囚徒而已。

(2)人事

思考:书中部分礼仪和人事与万历皇帝有什么关系?

小结:必须遵守的礼仪,无法掌控的人事,一切都要按照道德礼法有条不紊的进行。国家真正的主人是道德体系产生的文官集团。君臣之间的矛盾,官员之间的矛盾,其来源和解决之道都有赖于道德礼法。贵为天子不过就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

(3)本书章节架构

第一章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小结:本书展现了精英阶层中极有才华的6个人,分别代表最高统治者,官僚阶层,劳动模范,军事将领,思想家,无论他们是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独裁或是调和,富于创造或是习于苟安,廉洁奉公或是营私舞弊,思想进步或是绝对保守。最后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或是身败,或是名裂,或是身败兼名裂。

四、 活动总结

万历十五年,外无敌国之患,內无逆贼之祸。明朝因何而亡,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什么叫中国两千年的道德,可能对学生来说是模糊的,或者说儒家学说传统文化怎么到了黄仁宇先生这里变成了导致帝国崩塌的根本原因?通过整本书的自读,共读,研读。学生不同程度的可能理解到,封建社会依靠传统道德文化治理国家,从个人的角度讲,道德的要求和标准都是因人而异,一切行为都被翻译成道德的话语,三纲五常,忠孝主义,仁义礼智信......道德要求在生活中表现为礼仪要求,礼仪的神圣地位等同于法律,所以也说“礼法”,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不容置喙。从国家的角度讲,这一切的道德礼法要求丝毫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军事发展、科技研究......即技术层面上的发展是被忽视的。所以黄仁宇先生才说以道德代替法制,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通过梳理和归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了具体可抓的阅读线索,阅读过程中要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语言和思想上都可以有所收获,阅读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学生的思维也会跟着变得开阔。学会在帝国的运作中,在历史的长河里思考问题。

五、 学生练笔

于无声处听惊雷

高一(7)班 张恒彬

“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我读罢《万历十五年》最先从脑子中迸发出的想法。作者以极俭省的笔触,本着实事求是、探究入微的原则,写下了这看似无关紧要、琐碎平常的一年。

企图如一位医生般用精准的手术刀,将中华上下五千年剖出一个截面,将其制成切片置于显微镜下析其症结、病理。这是一般史学家的做法,而作者并不拘泥于此,他要将自己抽离主流、避免人云亦云,他要“看远不顾近”,以千年为单位,用望远镜而不是显微镜对历史本身进行观察。

无疑,他所作的一切是开拓性且卓有成效的。

公元1587年看似平平淡淡,但当年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情,表面看似末端细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后发生大事的症结。”对于平常人而言,恐怕没有如此敏锐的嗅觉与洞察力斗胆将这“无关紧要的一年”作为全书之重点,并以该年为核心、为躯干,对万历、张居正、戚继光等人进行剖析,延伸枝蔓,进而达成宏大叙事,透彻表达自己的“大历史观”。

纵观全书,偶有越轨的万历励精图治;独断专行的张居正锐意改革;责难陈善的申时行竭力调停各方矛盾;毁誉参半的海瑞为官清廉;民族英雄戚继光沙场点兵;离经叛道的李贽另辟蹊径。这些一切的一切无不印证了:在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面前,我们不过是螳臂当车的虫子。个人微小的力量在浩浩汤汤的时间长河里大可忽略不计,说什么改变世界的豪言壮语最终也不过是付诸东流水,我们拼尽全力只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不被历史扭转。

以上论断,难免有沉湎于历史虚无主义之嫌,但如果将时间延伸到千年、万年的长度,将空间扩大到光年的尺度,我们所谓的“历史”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刹那芳华。我们应要清醒的认识到在费米悖论的图景下,文明不过是夜空中稍纵即逝之焰火,所谓“历史”也许就只是其间迸发出的一点火星。唯有冷峻地认知到自身之渺小、岁月之无情、文明之易逝,我们才有资格谈论这“微不足道”的历史。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